石油人才网,国内专业的石油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物专栏

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谢家荣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0/9/6 9:07:06 文章来源:中石油网

谢家荣(1898.9.7~1966.8.14) ,上海人,地质学、矿床学家。192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我国早的石油调查者;我国早的石油著译者;编著出版的《石油》一书是我国部系统的石油地质学专著;陕北、四川、台湾等油田的积极开拓者;个对台湾石油地质进行调查的中国地质学家;新中国个石油勘探计划的制定者之一;发现大庆油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等。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科技历程谢家荣于1898年出生在上海市一个职员家庭。1913年,他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考入了中国地质调查所。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达,而搞工业,离不开矿业的开发,因此选择了地质科学作为终身的事业。中国地质调查所实际上是一个地质专科学校。它的领导者和主要教员都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学校和老师们对学员教导认真、要求严格,使他们受到地质学知识的良好教育和地质工作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谢家荣是同班30名学生中年轻的一位,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成绩一直很优异。1916年,这个中国地质调查所结业时,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拿到了毕业文凭,都进入了中国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们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批地质工作者,绝大多数成为中国地质界的骨干、栋梁。中国地质学史上俗称“十八罗汉”。当时年仅18岁的谢家荣,在这“十八罗汉”中成绩却十分优秀,而以后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也是卓越的。谢家荣在中国地质调查所工作一年多,成绩突出,1917年即被选送留学美国,初在加里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1918年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读研究生。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他一毕业便回到祖国,仍在中国地质调查所任职。1920年底,甘肃海原县发生8.5级大地震。1921年初,谢家荣参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随翁文灏、王烈等去甘肃考察。他们初在兰州附近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工作。以后,翁文灏去震中区调查,派谢家荣穿过河西走廊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工作结束后,他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一初步成果。这是我国地质学家首次勘查石油,并发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油田有开采价值,他成为我国早的石油调查科技工作者。1921年,谢家荣积极参加筹创中国地质学会的活动,是26名创始会员之一。受领导委托,他与袁复礼共同起草了该学会之个会章,在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当选为书记。20年代中期,他在湖北做了较多工作,特别对鄂西、三峡一带地层、构造、矿产有很多研究成果。1928年,谢家荣被借调到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又兼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1929年,他到德国考察与进修,先后在柏林地质调查所和弗莱堡大学攻研煤岩学与金属矿床学。1930年,他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该研究室为著名实业家金沁园捐款所建,专门从事煤炭、石油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谢家荣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并曾代理系主任。1935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体迁往南京,留在北平的部分人员成立北平分所,谢家荣被任命为所长。1936年,他还兼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谢家荣当时未来得及离开北平,日本占领当局企图聘请这位著名地质学家任伪“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领导。谢家荣拒绝了日人的聘任。后得到翁文灏通知后,几经周折离开了北平,充分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同年下半年,他到湖南江华矿务局任总经理,后来也是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他在湖南、广西一带做了大量锡矿地质的勘查和研究工作。1940年6月,他去云南,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同年10月,该处改名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谢家荣仍任处长。1942年10月,该处扩大为全国性的矿产勘测机构,去掉了“西南”二字,谢仍为处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家荣率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返回南京。同年底,他去台湾调查了石油地质。后来,他发现了安徽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凤台磷矿及福建漳浦三水型铝土矿等矿床,这些矿床至今仍十分重要。1948年,谢家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南京解放前夕,胡适召集中央研究院院士开会,动员他们去台湾,但谢家荣未走。他组织矿产测勘处的职工坚守岗位,保护设备和资料,并与广大职工一起存粮贮菜、打井贮水,值班巡夜,作好一切应变准备,迎接了南京的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家荣积极投身到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先后被任命为南京军管会、华东工业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1950年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他担任副主任兼计划处长,首次对全国地质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1952年,地质部成立,他任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1954年,他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对于石油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指导。他与黄汲清主持编写的《普查须知》是野外地质人员必备的工具书。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他是首批学部委员之一。1956年,地质部成立地质矿产研究所,翌年,改为地质部地质研究所,他担任副所长,他与孙云铸、黄汲清等一起拟定了逐步进行中国地质和矿产研究的总体规划,并取得了若干成果。他本人发表了若干重要论文与专著,如《中国大地构造问题》,《论矿床的分类》,《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继性》等等。他还指导了大批研究生,培养了不少高级地质人才。1964年,他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着手编著《中国矿床学》。谢家荣由于在1957年被错打成大右派,“文化大革命”初期便受到迫害,因不堪折磨而以古老的方式于1966年8月14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谢老的妻子在丈夫离世不几天也与同样的方式告别了人世,留下了一幕不堪回首的往事。创新成就谢家荣从事地质工作50年整,留下论著400多种。谢家荣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理论联系实际上都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矿床学巨匠。历年来谢家荣亲自研究与指导研究的资源有石油、煤、铝、铁、锰、铜、铅、锌、锡、钨、金、银、稀土金属和非金属等。在上述矿产资源中,谢家荣长期不断关注的是石油和煤。 他不仅是我国早的石油调查科技工作者,而且是我国早的石油著译者,他在1930年编著出版的《石油》一书是我国部系统的石油地质学专著。在1937年莫斯科召开的第1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他提交了《中国之石油富源》的论文。苏联石油地质学家毕利宾在这次会前发表了标准的石油储量计算法,谢家荣及时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地质界,解决了我国当时尚未解决的计算石油储量中的难题。他是陕北、四川、台湾等油田的积极开拓者。1931年,他和杨公兆、胡伯素等调查了陕北油田。他著文对比了陕北与四川盆地,在潘钟祥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确认陕北产油地层为陆相,这是中国地质学次关于陆相生油的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他更多地调查了四川盆地油气田,并提出“行列背斜”说,指出应钻探两个高背斜中所夹低背斜,至今仍有指导意义。1945年,他亲自在四川组织调查了一些含油地区,并编写出版了《四川赤盆地及其中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和《再论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气矿床》两篇文章。在两篇论文中,他提出“高背斜与低背斜及行列背斜”理论,认为在四川两大背斜所夹持的大向斜中又有低小背斜隆起,此低背斜轴部所在,常为白垩系侏罗系岩层发育之地区,是含油有希望的地区。他强调的是在侏罗--白垩系所形成的低背斜构造上找油,在三叠系中找气。1946年,他发表《再谈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气矿床》一文,全面总结了四川51个背斜构造的位置、地质时代及型式,其中有18个低背斜,他指出四川三叠系顶部是的储气层。并建议用地震法勘探深部油气层。谢家荣是个对台湾石油地质进行调查的中国地质学家。1945年底他奉派去台湾作了3个星期的石油天然气考察,后著有《台湾之石油及天然气》一文,指出台湾储油构造很多,但找油希望之处在距山较远、受动力作用影响较弱之平原区,后为近几十年台湾之油气勘探所证实。在1948年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为《江南探油论》的论文,文中满怀信心地写道“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四川、陕西的希望固然很大,就是贵州、广东、广西、东北(热河及黑龙江)甚至江南的江、浙、皖、赣、湘、鄂等省也未必全无产油的希望。” 1949年,南京解放后,谢家荣参加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到东北参观,随后他写了《东北矿产概况》,文中写道:“日本人在锦州和札费诺尔两地对于石油的钻探,虽然没有成功,却是很有理由的。我们将来还应该继续做并且要扩大范围彻底钻探。”还说:“将来的勘测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中生代煤田碳分特低和沥青的产生,可能有发现油田的希望。”谢家荣是新中国个石油勘探计划的制定者之一。这项工作是1950年在他主持下由郭文魁负责进行的。1954年,他与黄汲清、翁文波一起编制了幅《中国含油远景图》,该图是建国以来张系统全面的油气远景预测图。其图表明,全国沉积岩厚度大于500米的地区约337万平方公里,已发现油气苗370处,有含油远景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这些意见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后经勘探实践已予证实。1955年,谢家荣与黄汲清都担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兼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包括24个地质队、18个物探队、20个地形测量队,职工总数1200多人的石油勘探队伍,在全国各地展开工作。谢、黄等人从布置项目、编审计划,到调查内容与工作方法都具体指导,为日后大庆、胜利等油田之发现奠定了基础。1956年下半年,石油普查委员会改组为石油地质局,黄汲清任总工程师,谢家荣转入新成立的地质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尽管如此,他仍致力于石油地质研究,写了一系列论文。谢家荣于1954年预测过中国含油气区,曾指出:“中国肯定是有油的,并且其储量一定是相当丰富的。”1957年他进一步指出:“大陆沉积中有机物可能主要是由附生植物分异而来,而三角洲、潟湖和大的内陆湖皆为沉积大规模生油层的处所。我国西北许多为第三纪和中生代油田……陆相地层才是可能的生油层。” 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命名的,石油地质中的“古潜山油藏”一词也是谢家荣首先提出的。谢家荣认为在对中国各类矿产资源的理论研究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中都应把大地构造格局放在首位。他对中国大地构造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许多科学论述发表在他的经济地质学著作中。1937年发表佳作“北平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61年的“中国大地构造问题”,1962年的“论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1963年的“华南主要大地构造特征”等论文反映了他对中国地质问题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对中国矿床学总结的理论准备。谢家荣是中国早将地质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的地质学家,他运用地质科学为社会服务,为找矿服务,并引入经济学,进行成本核算,按经济规律办事,是我国经济地质学的先驱。《石油》专著观点三角洲半属海相,半属陆相。其海相之部,即为浅海或滨海沉积,适于石油之产生,而近陆之部,则植物繁茂,在适当环境之下,亦能造成石油。且地盘稍有升降,海岸线即随之而伸缩,若在此区域之内,海陆二相之地层,往往相间而生,故石油之积聚,为适宜。在内地湖沼之内,所成之岩石,名曰湖沼沉积,其中生物丰富,尤以沼泽中之植物为繁茂。此项沉积被覆于水面之下,无充分之空气,故生物得以逐渐腐化,煤层之生,即基于此。至于石油是否亦在此同等环境之下,沉积而成,学者意见,尚不一致。现代油田,虽与产煤之层,距离甚近,或同属一层,尤以在欧亚二洲之油田,二者之关系,为密切。但就大体论之,世界主要产煤之时代,与主要产油之时代,并不相合。即有少量石油,沉积于湖沼之中,与煤层之成因相类似,但此系局部的或偶然的现象。油源,固别有积聚之所也。煤矿之成,系由沼泽或沿海大陆上之植物,逐渐腐变而成。石油成分,虽与煤异,然谓其自植物变化而来,亦无不可。于是学者逐倡异物同源之论……至其结果所以相异之故,则因经过之地质历史,既极不一律,温度压力诸环境,亦随而悬殊,故在甲地造成煤层而在乙地则易为石油。二者递变之迹,野地考察,尚得而见之。又据化学家之实验,倘将褐煤或烟煤置器中蒸馏之,则能得与石油相似之碳氢化合物。故又有人主张已成之煤层,在适当温度压力之下,亦能再度变化,而成石油。据实地观察,产油之层,有时兼含煤质,中国陕西油田,即为一例,而重要煤田之附近.亦常有微量之石油流出。二者关系既密,则异物同源之论,不能谓为绝无根据也。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